close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明代碑記中就稱其為天下第一關。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約60公里 ,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中間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里 ,俗稱關溝。居庸關關城即設於溝的正中。



這是奧運龍的圖騰。



這裡可以付錢拍照。





這裡是一定要拍照留念的。



導遊說往左邊的長城難度比較高,我們先走一段試試看。




真武廟相傳為明初徐達所建




城所在之山,屬太行余脈,是太行八徑中最北面的一徑。兩山夾峙,一水旁流,艱折萬狀,車馬難行。唐代詩人高適在描寫居庸關雄險時寫道絕反水連下,群峰云共高。明人李贄過居庸關時寫下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河勢轉雄之句。正是因為這里的地勢險峻,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人稱居庸之地是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居庸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居庸設關始於漢代,但只是居庸縣和軍都縣兩縣之間的關日,還不是長城上的關口。據長城專家考証,居庸關修築長城是自北魏才開始的,到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恆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長900多里的長城,後來又從這裡往東修至山海關。這時居庸關才和長城有了聯繫,成為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口。


這是傳至明代用於防禦的鐵砲。








往另一邊前進。


居庸關曾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魏時稱軍都關,北齊改稱納款關,唐朝稱薊門關、軍都關、居庸關。遼、金、元、明、清各代都稱居庸關。




元代時,居庸關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內蒙多倫)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經常過往,因而,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現存的云台就是元代修建的過街塔台基,當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時被毀。明正統四年(1439年)在上面重修佛殿,名泰安寺,寺於康熙年間焚毀,此後只剩云台保留至今。其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圖像和梵、藏、西夏、維、八思巴、漢等六種文字的經文有學術價值,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現存元代雕刻藝術的精美傑作。




1號烽火台附近這裡有攤販這裡可以付錢穿古裝盔甲拍照。



這些鎖頭不知道有何用意 ?



許多烽火台。





長城這裡的階梯高矮不一,用NICK哥哥做對比,這一階幾乎到他的屁股了,難怪有許多人是走著上去,坐著下來。



碉堡內。




幾乎是60度角頃斜的樓梯。



休息中的3個人。



明代,居庸關進一步成為軍事重鎮。原因是:朱元璋滅元之後,元順帝雖然被趕出了大都,但仍想捲土重來,收復失地,恢復元朝統治。而居庸關是他南下的必經之路,所以加強居庸關的防御設施是必要的。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築居庸關城: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自此後歷代都有修建,特別是景泰年間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瓮城,現南北關城券門上的匾額就是當年(明景泰十年)修居庸關的真跡。所以在明朝時居庸關城建筑設施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其關城防御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即居庸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負責關城守御的是隆慶衛,配有盔、甲、長槍、弓、箭等軍械和火器。不僅關城建築完備,還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字、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文化內涵極為深刻。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從此關經過,作為政治地位和軍事要塞是獨一無二的,無以倫比的。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從南口進入關溝以後,兩側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蔥蔥,登高遠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流傳古今。清乾隆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並建了御筆碑,民間還流傳關溝72景之說,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背後這棟建築物是所謂的好漢坡終點。





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我們走完這裡也算是好漢了



眺望真武廟方向的長城景色。



這是上圖中間最遠,最高處的碉堡,拉鏡頭拍的。



看到別人辛苦的上來,有一點慶幸輪到我們下山了








 



 


最後記得~~~導遊有交代記得原路回來不然3個月後遊覽車再去甘肅省載你


 



參考其它行程:2011.04.13 國北京5日遊行程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