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個行程是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其實已經來過多次,不過因為這邊的幽靜讓我們有再來的念頭,加上保留了不少的日式舊房舍,而且到處樹木林立,讓人來到這裡有點像是走進歷史。

P_20161225_111629_HDRA

日治時期的林田山並沒有學校,林場子弟都必須到三公里外的「萬里橋公學校」(長橋國小前身)就讀。台灣光復後,林場員工為了子女就學需要,積極爭取在林田山此處設立小學,終於在1947年創立了「森榮代用小學」註1;1949年更名為「林田山分班」。1954年9月,由縣政府接收並改名為「長橋國小森榮分校」,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學童共計三班60人在此上課,四年級以上還是需要到長橋國小上課。

隨著林場伐木經費增加,林場也聚集越來越多的居民,需要就學的子弟也變多,便在中山堂東側的山坡地上另闢建一完整的校地,1958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森榮國小」。自此林場子弟不必再遠至長橋國小上學,可在森榮國小一直唸到畢業。在1966年林場高峰時期,最多有12個班約447人在此就讀。當時初中採聯考制,森榮國小的畢業生都有不錯的表現,多數學生的成績可以分發到花蓮中學、花蓮女中、鳳林中學等學校,升學率不亞於花蓮市區的明星小學,所以有許多鄰近地區的學生,也會慕名越區前來就讀。

民國七十年林場經營型態漸漸改變,林田山居民減少,因此學生人數銳減,至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一日森榮國小改為長橋國小分校,延至翌年八月一日正式廢校,森榮國小終於隨著林田山林場走入歷史。

P_20161225_111704_HDRA

沒有花的櫻花樹。

P_20161225_111738_HDRA

火車造型的路牌。

P_20161225_111853_HDRA

在林田山最繁盛的時代,中山堂成為了林場的文化中心,林場內大大小小的集會活動、慶祝會、遊藝會、畢業典禮,以及電影放映活動,皆在中山堂舉辦;同時中山堂也成為了居民聚會聊天的主要場所,可以說是林田山居民的主要精神寄託,也是林場的精神堡壘。

P_20161225_112814_HDRA

P_20161225_111902_HDRA

中山堂放置不少木雕作品可以欣賞,不只是栩栩如生,有些檜木還可以聞到淡淡的香氣。

P_20161225_111835_HDRA

P_20161225_111942_HDRA

民國50年10月,中興紙業公司提撥營業額的千分之三來作為員工的職工福利金,林田山林場獲得三十萬元,便利用部分福利金來購進兩部日製電影放映機,可以說是東部當時最新的放映機,這件事當時也成為林場最轟動的大事。 林場將兩部電影放映機放置於中山堂內,來作為免費的電影院所,大約每週放映二、三場電影;當時電影片源來自花蓮的天山戲院,有時天山戲院尚未放映的電影,也會先在林田山首映。每當林場辦公廳的公佈欄上貼出粉紅色的通知單,就代表中山堂晚上有免費電影可以欣賞了。

P_20161225_112038_HDRA

P_20161225_112031_HDRA

早期運木材的鐵軌已功成身退,如今已成為鐵道迷追思的聖地,加上一旁的大樹林立,形成的美景更是吸引不少遊客的駐足。

P_20161225_113211_HDRA

P_20161225_112430_HDRA

P_20161225_112631_HDRA

P_20161225_112606_HDRA

P_20161225_113316_HDRA

P_20161225_113352_HDRA

1482804226539A

上一次來林田山是飄渺中的美,今天藍天白雲下更美。

P_20161225_120520_HDRA

P_20161225_120806_HDRA

P_20161225_113423_HDRA

今天大家興致都很高的,拍照的姿勢都不錯喔。

P_20161225_113816_HDRA

P_20161225_113823_HDRA

P_20161225_113835_HDRA

P_20161225_113957_HDRA

P_20161225_114132_HDRA

P_20161225_114613_HDRA

1482804169787A

旭東亭建於1954年,當時的場長王曉林先生發現此處鳥瞰林場的視野絕佳,便聘請工人利用檜木,在鐵道旁打造一座古典式六角飛簷型涼亭,並以場長的別號命名,稱為「旭東亭」,而當地人則因其造型稱之為「六角仔亭」。這座涼亭可遠眺東海岸旭日東昇,俯瞰林場的辦公廳及房舍,觀賞整個林場。亭內掛有一副對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但1993年寶莉颱風侵襲,將涼亭吹垮,1997年藉由鳳林鎮公所的補助,重新以南洋杉及混凝土結構重建,建後的新亭外型貌似蘭嶼達悟族勇士的帽子,昔日飛簷式涼亭已不復存在。

P_20161225_114222_HDRA

林田山曾經是台灣第四大林場,1918年開始開採,1938年展開大規模發展,在此興建聚落,絕大部分的建築都是日式建築,最多有四五百戶、兩千多人在此居住,光復後林場持續開採,直到1988年禁止砍伐天然木材,林場伐木業務發展逐漸沒落。 園區內的宿舍,在九十五年底,亦經花蓮縣政府公告為歷史聚落,據統計目前僅剩六十戶,人口一百五十多人。目前仍居住在園區宿舍內的退休員工成為最生動的活歷史。

P_20161225_114643_HDRA

不少房舍都改為陳列館供民眾欣賞。

P_20161225_114703_HDRA

林場懷舊館

P_20161225_114806_HDRA

P_20161225_114852_HDRA

醫務室

P_20161225_114923_HDRA

漂亮小女醫師喔

P_20161225_114942_HDRA

民國40至50年代,台灣光復初期物資相當缺乏,為了使米糧供應不間斷,林場與米商簽訂了「特約米店」,林田山的米糧雖全由特約米商來供應,為防止米糧貨源中斷,或米商哄抬壟斷價格,林場與米商簽約來管制,其合約規定米商須按市價銷售供應,並從盈餘中提撥部分款項作為員工福利金。前後與鳳林的方家碾米廠及長橋的古家碾米廠簽約。

當時的山間道路遭遇颱風災害時,容易造成道路中斷,使可能出現米糧存量不足之情形;因林場有了特約米店的保證米糧之供應,需僱用工人將米糧運送上山,以保證在山上工作的工人無斷炊之虞;而米商為減少運送成本的增加,在山區增設儲糧倉庫,來避免工人斷糧的問題。

雖米商與林場簽約後,並沒有太優厚的利潤,因林場的消費量龐大且穩定,米商不必擔心帳目問題,林場員工消費採記帳之方式,並於每月發餉時由場方代為扣款,再將其所得交予米商。林場這良好的福利政策,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中,發揮了穩定員工的作用。米店如今雖仍保有昔日的裝設,卻已被當作展示館和倉庫使用了。

P_20161225_120219_HDRA

P_20161225_120258_HDRA

P_20161225_120141_HDRA

P_20161225_120115_HDRA

P_20161225_115520_HDRA

木雕館內有著更多的作品可以欣賞。

P_20161225_115511_HDRA

P_20161225_115617_HDRA

P_20161225_115847_HDRA

P_20161225_120032_HDRA

最後來一張復古的相片。

1482804155684A

來這裡免收門票,環境又好,是可以收藏的一個好去處喔。

網 : http://culturalpark.forest.gov.tw/index.aspx

 

2016.12.25

arrow
arrow

    T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