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澎湖還有一些小地方很容易給他忽略過,所以我這最後一篇就把一些漏網的整理出來當做澎湖6日遊的結束篇。
可能是海島城市,所以澎湖的船形建物及漁夫造型的地標物蠻多的。
遠遠的可以看見這個船形造型的建物~菊島之星,這是一間商場,想要躲太陽的可以進去逛逛。
當然~不時也可以看到曝曬海產的奇景,那個魷魚都有一點想買來吃吃看,這才是真的魷魚絲。
更有著當地居民或是遊客在退潮時候,潮間帶撿拾貝類或是海產的景色。
還有一些台灣看不到的特殊捕魚器具,讓人大開眼界。
能想像嗎?澎湖不只是天人菊,還有這麼誇張的一片花海,這是在路邊發現的奇景。
來到澎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其著鐵馬慢慢逛,只是小朋友試了好久都騎不動,還是坐摩托車好了。
這戶人的的窗戶居然是雙喜耶,天天都是雙喜臨門。
澎湖還有一個奇景,那就是<塔>特別的多,而且造型多樣化,幾乎都不同。在澎湖共有34座石塔,凡是叫做塔的,大多是用來改風水之用的信仰圖騰建築,例如鎖港鎮風石塔以及西嶼鄉內垵村的這對塔公跟塔婆。
塔公跟塔婆的興建歷史背景乃與內垵地理風水有關,內垵村東、南、北方各有小丘屏障,西方為一開闊港灣,港灣外海有一暗礁,稱為「海獺礁」,與礁北的「鱟仔尾」形如箭狀直射內垵聚落,居民認為此箭射的風水不祥,於是請了中國的風水師傅過來勘查,風水師建議內垵人建造石塔跟石牆抵禦箭射,內垵望族呂論一家便召集村內壯丁合力蓋了塔公跟塔婆。並以150公尺的石牆銜接兩塔。
塔公為一正方形6層塔,下3層以玄武岩砌成,上3層及頂上的葫蘆造型以咾咕石為材料,外型類似男性生殖器,高約12公尺但因颱風破壞現在上3層已經改以水泥代替。塔婆乃玄武岩堆砌的一層圓錐形塔,高6公尺,塔頂倒置綠色陶甕。「塔公」、「塔婆」建造迄今已有170年以上的歷史。
內垵村北港沿岸,塔公塔婆之南約十公尺之處,有天生自然之石柱數株結合突出地面,構成如一顆大樹幹,從遠處眺望,宛如觀音佛祖像,而延北,延南各有九座間隔之石柱亦宛如十八羅漢朝觀音之勢,村民代代口耳相傳,據說早期由大陸沿海各港口出航往台灣的船隻,行經澎湖海域時會先看到,宛如是觀音佛祖前來指引船隻,進內垵村之後才會看到菜頭埔頂(內垵之最高點),於是村民便稱此山為觀音山,不過如今只剩幾根石柱及荒涼的感覺。
這是鎮山子午寶塔,一個是南午塔,一個是北子塔,從耆老年齡向前推算,應該將近二百年歷史〈古蹟〉,在子午寶塔未建造前中間有座天然沙丘,大約有二、三層樓高,和五德的「大帽嵿」是進出港口的地標。鎖港的地名因小管魚游入港內,原名是「小管港」,在一個夜晚起了強風,天亮之後找不到沙丘,當時的村里居民損失慘重,廟是漁民的精神托付,因此,北極殿真武大帝降旨:興建南午塔、北子塔鎮山母。
「南午塔、北子塔」在真武大帝顯赫旨下村民每戶人家每丁口親搬一塊石頭到建塔地點,建造七層塔來鎮煞驅邪保護村民,頂端是武將手拿今鞭型石碑,四角尖峯添上紅珠砂,青草靈巧攀登塔峯,真壯麗。
好多的魷魚在天空飛翔喔,不時有巧思可以發現。
連路標也是海豚造型,充分將海島都市的特色發揮出來,只是....這邊有海豚嗎?
這位老伯伯正是讓我們差一點漏跑的大好人,以下是他帶著我們繞了半個澎湖湖西的證據。
這是福德古井,旁邊的沙灘質地非常奇怪,有著許多黑色的礫石。
從福德古井遠眺可以看見2個小島,一個是西元1913年完工的查母嶼燈塔,位在澎湖極東的小島上,此處遠眺貌似女人,胸腹分明(我看不出來啦),另一個是查埔嶼,阿伯說這是一個男人島一個女人島啦。
這個不知名沙灘感覺還不錯,砂質顆粒較粗但是沙灘蠻乾淨的。
呵呵~~~來到另一個沙灘,遠遠看以為是真的戰車放在海邊哩,走近才知道原來是戰車造型的廁所及林浴的地方,像不像是有戰車鎮守的沙灘。
這個有戰車的龍門後灣沙灘,海水非常清澈,不過沙灘就差了一點,不過不影響大家的興致,不少人在這邊戲水及水上活動。
來澎湖玩累了就是要來杯飲料解解渴,紅通通的仙人掌汁就是我們的這幾天的選擇了。
這幾天天人菊很少見到,難道是季節不對嗎?偶而看到一些都趕快拿起相機拍照,因為不知道下一個美麗何時可以再看到。
來到港口附近原本是要看看這5個彩繪的大油桶,沒想到小朋友也可以玩得這麼高興
最後發現角落的安全帽有一些句子很有意思分享給大家,希望不會有侵權的問題,<旅行,才能知道自己還行不行>。
<旅行,才能知道自己哪裡不行>。
<不要一直跟著我,因為我也迷路了>。
<除了風,除了海,我的心裡只有你,澎湖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希望大家可以常常旅行,增長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