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天是到莒光島玩,所以要從東引回到南竿再搭船到東莒,沒有東引直接到莒光島的船。
排隊的人很多,還算不錯,沒有人擠人和插隊的現象。
這燕子寶寶吸引許多人拍照。
今天回南竿要坐台馬之星。
趁有人下船進去住宿的房間看看,4人房的部分空間還算可以接受,就是睡覺而已。
還有沙發可以使用。
南竿往莒光島是乘坐島際的小船,這艘是東海明珠號。
我們直接到莒光的東莒島,一下船就是猛澳港遊客中心,至於西莒島...有些人建議若時間不夠可以留待以後有空來(這樣說懂意思吧)。
旁邊的東莒猛沃沙灘有標語,<軍令如山 / 軍紀似鐵 / 同島一命>,從戰時緊張的氣氛到現在變成大家拍照的取景處了。
一樣先到民宿放行李後馬上出發,不過因為這裡景點不大,所以就偷懶以環島流水席方式來記錄了。
東莒島的標語也是超多的,
這涼亭蓋得還不錯,蠻精緻的。
這邊的垃圾桶就不是燈塔狀的了,這應該是閩東式建築吧。
東莒的村莊聚落就小了也不多,所以有看到我們都會繞去參觀一下,遠方的聚落等一下也會瞧瞧。
拉近看感覺好樸實喔。
這<氣壯山河>讓小朋友發揮不少。
古蹟耶,這<大埔石刻>是台閩地區第3級古蹟,下去看看。
原來當初國軍進駐東莒後,由於構築防禦工事,於老頭山山坡上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岩盤,經研判可能為重要古蹟,國軍將覆蓋在岩盤上的泥土全部清除,並用鐵絲網圍住予以保護。民國五十五年,馬防部司令官雷開瑄為防止古蹟遭到雨淋日曬,在石刻上方興建一座仿古涼亭,命名為「懷古亭」,並在旁邊立碑,記載石刻的發現經過與石刻上面文言文的意涵。
石刻上記載,明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倭寇侵擾;萬曆年間,安徽人沈有容奉命鎮守閩海間各列島,沈有容在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於東沙島擊退倭寇,生擒六十九人,實屬難得,當時的工部右侍郎董應舉於是刻贈此碑,用來彰顯沈有容的功績。
亭子附近還有一小間屋舍,不知道是不是所謂的公廁。
下方沙灘仔細看有亮點,可以沿著木棧道下去。
原來這邊也是重點區域,沙灘上插了不少鐵叉(我不知道名稱),只知這是避免船艦順著潮流衝上岸的東西。
繼續走一小段路可以到<手印景觀台>,完全不知道是幹嘛用的,上網查才知道這是名人苦苓的手印,他在自己的書上寫道 : { 把雙手印在上面,對著大海,閉上雙眼,默默地許下願望 },會不會實現不知道喔。不過這邊的VIEW真的不錯,可以停留一下。
馬祖廟宇屋頂的造型幾乎一個樣,不知道有何涵義,這是供俸<劉大王>的廟宇,很特殊喔。
本廟主祀神為劉大王及夫人,陪祀神為田大王及夫人、福德正神及夫人。
如同馬祖地區各鄉各村,均有地頭神︰本境大王守護村莊平安,雖然有些村莊的大王日久之後被附會於白馬尊王,有些地方卻仍舊稱「大王」,東莒猛澳自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大王,但知其姓為「劉」,係因早年附身童乩身上時所報,早年馬祖地區醫藥落後,居民不免以求神問卜為解決之道,因此,民間信仰有著極大功能,然而,隨著環境改善,時空轉變、人口流失,舊廟漸漸式微,甚至傾廢,無人聞問。本廟情況正是如此,若非猛澳人氏當上鄉長,見馬祖各處新建廟宇,自然不可免俗地在已無居民居住的村莊建此新廟,恐怕舊劉大王廟將遺失在人們的記憶中。現猛澳為東莒島對外交通之港口,且東莒觀光日益發達,作為門面的猛澳劉大王廟建得金碧輝煌,正可謂相得益彰。
接著到猛沃沙灘,沙灘一角發現一個忠誠堡,這是以前的77據點,感覺已經荒廢好久了。
馬祖話「猛」是「漁網」的意思,昔日漁民在此修補漁網與曝曬漁網,因此而得名,由於人口外流,目前只有幾戶人家居住在此。
由於東莒位在閩江口,閩江的河沙流到東莒,經年累月,在猛澳堆積成為一座沙質細白、廣闊平坦的優質沙灘,以往是遊客夏日戲水踏浪的最佳去處,只是....感覺這裡已經無維護,所以大家還是要小心,不知道沙灘會不會有尖銳物。
另外,福正村的潮間帶晚間可以「踩星沙」,帶給遊客驚喜;當地居民指出,猛澳沙灘夜裡這類似星光閃閃的微生物,比福正村更多,晚間遊客不但可以下水夜泳,更可以在沙灘上「踩星沙」,是東莒夜遊的另一選擇,我們沒在這裡踩是在福正那裏踩星沙,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這裡。
繼續環島,發現<東莒直昇機場>,進去探險一下下,結論應該是荒廢了。
附近的戰車
這是大埔聚落,還有新屋正在蓋,這邊的屋頂都蠻漂亮的。
這個應該是防風的吧。
這壁畫的創作是曾在台西從事蚵貝藝術創作的蔡英傑老師,使用當地的龍螺、花蛤等素材,完成一幅「2009起帆」的壁畫,以馬祖的貓欖船和封火山牆作為畫面主體,講述馬祖先民出海捕魚,揚帆而起的意象。
位於東莒島西邊的「神祕小海灣」為海蝕地形因此道路崎嶇難行,不過在海灣附近設有觀景台,可以讓遊客們觀賞神祕小海灣的碧海藍天。
傳說呂洞賓與何仙姑當時被貶落凡間時於此修練,但兩人彼此吸引而動了雜念無法專心修練,因此王母娘娘便將兩人的重要器官取下,成了「海蝕洞」與「海蝕柱」以示警惕。
海岸旁的「關刀石」、「玉璽石」與「獅頭山」也與當時的傳說故事有關,傳說故事賦予了小海灣的神祕感,也因為傳說使得神祕小海灣又被稱為「呂何崖」。
清朝因鴉片戰爭失利,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沿海通商,為便於辨別福州方位,同治年間又應英人要求興建燈塔,造建於清同治11年(西元1872年),在此歷史背景下,東莒島燈塔(東犬燈塔)於是誕生。
東莒塔燈塔於民國77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是台灣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燈塔的高度約19.5公尺,光源經過蚌型水晶透鏡折射後,光程可遠達16.7浬(約31公里)。
東莒島燈塔靜靜在東莒島服勤超過百年,每天夜裡固定閃爍著一長兩短的燈號,讓航行的船隻有著安全的感覺。
這應該是霧砲吧。
可以對照這張圖眺望遠方,視力好還可以看到中國那邊喔。
97年6月開放的燈塔文物展示館,當地居民稱此地為「白毛城」,屬於英式建築,館藏豐富的燈塔文物,增添了燈塔旅遊的豐富性,是不容錯過的遊覽重點。
看了這張圖才知道台灣的燈塔還真多耶。
東莒燈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連接燈塔與辦公室的草地上,築有一道長達30公尺的白色防風矮牆,主因是東犬燈塔位處高地,風勢強勁,為免守燈人手上的煤油燈被風吹襲,才特地築起。
燈塔旁邊的金剛堡是以前燈塔連的通訊基地,現在應該荒廢了吧。
外面還有這<42迫砲彈>的空木箱,很神奇喔。
離開燈塔後來到下方的<福正聚落>,東莒當地有句俗諺:「夏福正,冬大浦」,由於大浦村位於南端,冬季時恰可抵禦東北風,而夏日吹西南風,東莒島北端的福正村最適人居,讓早期的東莒島民,就如同諺語所說,隨季節往返兩村港澳捕魚。
可以看的出來福正曾經是東莒最繁華的村落,但因漁獲量遞減,人口外移,往日的榮景不再,獨留一幢幢殘缺的石屋與後方東犬燈塔相伴,還有仍默默守護村莊的白馬尊王廟。
居民不多的聚落引人唏噓,但是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推動聚落保存,福正村從杳無人煙,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福正聚落的建築形式,多為簡單的二落水,亂石砌,與芹壁相比,又是另一種氛圍。
<福正沙灘>是東莒一個重要的景點,因為這是馬祖少見的砂岸地質景觀,細軟潔白的砂粒,正是人們體驗踏浪採蛤的最佳所在。
入口處一旁還有地方可以沖洗。
福正沙灘同時也是馬祖花蛤的產地,它的潮間帶生態亦相當豐富,甚至有「東莒的冰箱」美稱,花蛤盛產的夏天,只要徒手挖就有收穫,成就感讓當地人到旅客都難以抗拒。
這一處沙灘呈現2種不同的地質。
有一家子帶著泳圈準備來戲水了。
清澈的海水可以發現海底的礁石居然呈現淡淡的紅色,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2個小朋友尋寶中,其實這邊貝殼幾乎沒有,純粹就是打發時間吧。
沒想到看到好幾個海膽,有中獎的感覺,處處有驚喜。
一對老夫妻在牽網準備捕魚。
頂著太陽,感受著海水的清涼,這裡還真是不錯,這裡介紹這麼多是因為這裡是名人作家苦苓曾經離群索居的地方,「請你不要來東莒,如果你沒有出國旅行的心情。」是苦苓在《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中形容著這彷彿被國人遺忘的小島,而書名中將東莒稱作「離島中的離島」,故稱「離離離島」,甚是貼切。
而且福正沙灘因為光害少,在這夏天可以踩星砂甚至於夜訪藍眼淚。星砂其實與藍眼淚同樣都是名為「夜光藻」的生物,夜光藻的特性是受到擾動就會發光,而當夜光藻因海浪帶到沙灘上來,人們再在沙灘上踩踏,腳邊就會出現如星星般閃爍的光芒,稱為星砂,當夜光藻在海面上成為一大片時,就稱之藍眼淚。
暫時離開福正沙灘,要在天黑前環島完成,東莒島也有水庫-福正水庫,
路遇<47哨景觀台>的指標,不過沒發現。
涼亭下方可以看到犀牛嶼
涼亭裡的說明牌敘述犀牛嶼及潮間帶的故事。
連接到扶正沙灘的西方就是東莒最有名的潮間帶-犀牛嶼,因為潮汐的關係,在退潮的時候這座小島嶼就和東莒島連起來了,想探險的人可以試著走過去看看。
環島任務完成,吃完晚餐後再殺回福正聚落,路上看到這個東西,這是東莒靶場外的提醒,瞄不準不打,看不見不打,打不到不打,結論應該是不要浪費子彈吧。
夕陽西下後又繞回燈塔處,吹著微風仰望星空繁星點點,這裡真的是不錯的地方。
福正沙灘的星沙才是東莒的重點,只是一閃即逝,相機來不及,這張是出現較密集的了,建議大家自己來體驗一下吧。
2017.07.0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