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站來到托普卡匹皇宮(土耳其語:Topkapı Sarayı,奧斯曼土耳其語:طوپقپو سرايى),這是位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座舊皇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普卡匹皇宮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現今則是當地主要的觀光勝地。托普卡匹皇宮翻譯過來成為「大炮之門」,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故以此命名。
征服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動工興建托普卡匹皇宮。皇宮由四個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築物組成,昔日有大約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宮覆蓋著一個廣大的海岸地區。在多個世紀以來,皇宮經過擴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災後,皇宮都進行過維修。
托普卡匹皇宮在十七世紀的重要性下降,那時的蘇丹較喜歡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新宮廷。1853年,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把皇宮遷至新落成的朵巴馬切皇宮,杜馬伯爵皇宮是伊斯坦堡內第一個歐式宮廷。托普卡匹皇宮的帝國寶庫、圖書館、清真寺及造幣局都一併保留。
奧斯曼帝國在1921年滅亡。1924年4月3日,托普卡匹皇宮在政府政令下變成帝國時代的博物館。托普卡匹皇宮博物館由文化旅遊部管理。皇宮裡有大量的屋宇和廳堂,但現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開放給公眾,皇宮由部門的職員以及土耳其軍方的武裝守衛把守。托普卡匹皇宮是奧斯曼建築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瓷器、官服、武器、盾牌、盔甲、奧斯曼細密畫、伊斯蘭的書法原稿、壁畫以及奧斯曼的珠寶寶物。
托比卡皇宮與鄰近的其他歷史遺產同屬「伊斯坦堡歷史地區」,該區在1985年成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托普卡匹皇宮被描述為「奧斯曼帝國時期皇宮的表率。」
帝王之門 ~
梅塞大道可直達托普卡匹皇宮,即現今的迪旺街(議會街)。在奧斯曼帝國及拜占庭帝國統治時期,麥斯大道是帝王進出的通道,可直達聖索非亞大教堂,然後轉向西北抵達宮外的皇宮廣場,即穆罕默德三世噴泉的所在地。蘇丹會經由帝王之門進入皇宮,故帝王之門又稱作蘇丹之門,位於皇宮的南面。帝王之門於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紀又以大理石覆蓋其表面。這巨大的石門突出了它的防禦角色。
中間的拱門是高大呈圓頂的通道,頂部刻有金箔的奧斯曼文字,包含蘇丹的圖拉及古蘭經的經文。經鑑定後發現圖拉是屬於穆罕默德二世及阿布杜勒阿齊茲,這兩位蘇丹曾對帝王之門進行修建。
帝王之門上的其中一個刻文寫有:“ 拜上帝的恩賜及認可,這吉祥的城堡得以聳立,它的牢固能帶來和平安寧……願主保佑帝國永恆,讓祂的子民能成為天上最明亮的星光。
廊下的兩側是守衛的房間,帝王之門會在早禱時開啟,直到完成晚禱後關閉。
據古文獻記載,帝王之門的上方有一個木製的樓閣,到十九世紀的後期仍存在。穆罕默德將它當作暸望亭使用,後來用作收藏宮內人的遺物,那些遺物沒有人繼承,故該地成為收藏寶物的地方。此外,這樓閣在特殊場合可供後宮女性使用。
帝王之門入口處還有持槍軍人在看守。
通過帝王之門後的一大片區域便是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是皇宮的周邊地帶及花園,是眾多庭院當中最大的一個。第一庭院的陡坡向海伸廷。第一庭院只有實用及皇家的建築,有許多已經隨著時間流逝消失。現存的有帝國鑄幣局(建於1727年)、聖伊蓮娜教堂及一些噴泉。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時將聖伊蓮娜教堂用作倉庫及軍械庫,因而得存。
第一庭院又稱為禁衛軍之庭或閱兵院。賓客須沿路前往崇敬門及第二庭院,第一庭院的職員及禁衛軍盛裝列於路旁等候賓客。賓客必須在進入第二庭院之前下馬。
在這裡就可以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了,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總人口超過1700萬,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抱著歐、亞兩大洲的歷史名城。伊斯坦堡位於巴爾幹半島與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不僅是歐亞兩大洲的聯繫樞紐,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的伊斯坦堡受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伊斯蘭教,所以這裡的清真寺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是世界之最。
導遊正在導覽解說時,剛好碰到應該是儀隊的活動吧,遠遠拍得大家加減看看吧。
位於第一庭院的聖伊蓮娜教堂。
崇敬門,亦稱中門,是第二庭院的入口。
崇敬門設有大炮的大門有兩座八角形的尖塔,建造時期不明,崇敬門的建築結構與拜占庭的建築相似,估計崇敬門是模仿聖芭芭拉門(大炮之門)而建造,大炮之門是從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路進入皇宮的皇室專用入口。根據門上的刻文顯示,崇敬門最遲在1542年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所建。由1584年的縮圖繪畫所見,崇敬門拱門上及兩塔之間的三個窗戶清晰可見,守衛的住所很可能已經消失。大門的兩面都被充分裝潢,上半部刻有宗教碑文及蘇丹的字押。
不論是帝國官員及外國使節都經由崇敬門入內。賓客使節都須在崇敬門下馬,只有蘇丹才可騎馬通過崇敬門。這一傳統是跟隨君士坦丁堡大皇宮的謝爾克門而來。
位於第一庭院,對著崇敬門右側,有一個著名的劊子手之泉,這是劊子手行斬首之刑後清洗隻手及刑具的地方,就是這女孩所坐的旁邊啦。
崇敬門後便是第二庭院,又稱底萬廣場,這裡以往是遍布孔雀和瞪羚的公園,是聚集群臣的地方,屬於外朝,只有蘇丹才可以在黑石上步往第三庭院。
薩拉基里奧角及托普卡匹皇宮的模型。
牆上的這幅地圖敘述著不同時間土耳其帝國的強大。
第二庭院大約在1465年建成,在1525至1529年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才具現貌。北面的御醫院、烘房、禁衛軍駐紮地、馬棚及南面的御膳房環繞著第二庭院,整個地區由連綿的大理石柱廊聯繫。
近期在第二庭院的挖掘發現了大量羅馬及拜占庭時期的人工製品,包括石棺、洗禮盤、牆板、柱子等。現在,這些人工製品在御膳房的前方展示。在第二庭院底下有一個拜占庭時代的水槽,一般不開放給公眾參觀。
御膳房~~狹長的御膳房是托普卡匹皇宮的一個重要特色。部分建於十五世紀,當興建托普卡匹皇宮的時候。這個御膳房是仿照埃迪爾內蘇丹皇宮而建,在蘇萊曼時代得到擴建,但在1574年被焚毀。宮廷建築師錫南將宮廷御膳房重建,並因應當時的需要加以修建。
錫南重新構劃御膳房的設計,他加建了兩排二十座的煙囪。御膳房座落在第二庭院至馬摩拉海的一條內街上。要到這裡,必須通過第二庭院門廊的三道門:帝國軍需部的門口、皇家御膳房的門口及糕點御膳房的門口。
御膳房由十座圓頂建築物組成:皇家御膳房、內廷(包括在內的內廷學校)、外朝(宮廷外部的機構)、後宮、飲料廚房、粿子廚房、乳製品廚房、倉庫及廚師房間。這是奧斯曼帝國最大的廚房,供蘇丹、後宮、內廷、外朝享用的食品全部由這裡製作,供應約四千人的飲食需求。整個御膳房的職工人員超過八百人,在宗教節日時,人手會增加至一千人,他們每日需要製作大約六千份膳食。蘇丹的膳食服務受到嚴格規限。
御膳房附有員工的寐室、浴室及清真寺,大部分都已失落。
現時的御膳房除了展示廚具外,還會展示一些銀製廚具收藏品以及一些中國的青花瓷、白瓷及青瓷器。
正義之塔位於帝國議會與後宮之間,據傳是宮內最高的建築物,讓它成為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都可以看到的一個地標。正義之塔可能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所建,在1527至1529年蘇萊曼統治期間得到修復和擴建。
1825年,馬哈茂德二世重建塔頂部分,以圓柱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山形牆構成窗戶,頗具帕拉第奧式建築風格。
正義之塔象徵蘇丹反對不正義行為的決心,讓遠處每一個看到正義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蘇丹的存在,也是蘇丹觀賞風景的地方,以往正義之塔的窗戶是有格子的,以免外面的人看到蘇丹。在正義之塔上可以看到帝國議會的金框窗戶,加強了正義象徵的重要性。
古代的下水道工程。
吉兆之門是第三庭院(內廷)的入口,區隔外朝。第三庭院主要是宮中的私人領域及居所。吉兆之門的圓頂由大理石柱子支撐著,標誌著蘇丹在宮內。任何人在沒有蘇丹的准許下不得擅進,即使是大維奇爾也只可在特別日子及特殊情況下才可得到授權進入。
吉兆之門可能是十五世紀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建造,在1774年穆斯塔法三世及馬哈茂德二世統治時修建成洛可可風格,後來又在入口及蘇丹字押的上方寫上古蘭詩文。部份天花板上色及貼上金箔,天花中央懸掛著金球。牆身則以巴洛克建築風格為主,並畫上風景縮畫。
吉兆之門及底萬廣場用作舉行特別慶典。在宗教、慶典節日及新官上任向蘇丹宣誓效忠時,蘇丹會坐在吉兆之門前方。蘇丹的葬禮也會在吉兆之門前舉行。吉兆之門由蘇丹的後宮宦官首領掌管。
吉兆之門前面有一塊小石,出征前大維奇爾及軍官在此舉行宗教儀式並展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旗幟,然後帶上該旗幟出征。
覲見廳,又稱為覲見殿或請願廳,位於吉兆之門後方,遮擋著第三庭院。這方形的建築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圓柱組成的柱廊環繞在外,支撐著有懸簷的大屋頂。內裡有一圓頂狀的房間,還有兩個相接、較細小的房間。為了對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國議會,覲見廳則稱為「內議事堂」。
1727年9月讓-巴提斯特·雲·莫爾所繪的作品,顯示艾哈邁德三世接見使節的情況。
覲見廳歷史悠久,建於十五世紀,在蘇萊曼統治時加以裝潢。蘇丹會在這裡坐上有篷的御座上接見維奇爾、官員及外使,聽取意見。據當代的使節柯爾尼留·杜普里斯烏斯·德善普在1533年記錄:" 蘇丹坐在稍高、鋪上金布、鑲有大量寶石的御座上,四周都有價值連城之軟墊。廳的牆壁上全都是馬賽克式的工藝作品,蔚藍與金光爭艷鬥麗。大殿內壁爐的外部為銀製,並包上黃金。大廳另一側的牆壁上卻有泉水湧出。
維奇爾會到覲見廳向蘇丹稟報,蘇丹會按照他們的表現賞懲。表現良好的維奇爾會獲賞賜禮物或升官,最壞的情況則是被蘇丹指派的聾啞宦官勒死,所以,官員進入覲見廳述政時並不知道能否活著出來。
在接待外國使者時,覲見廳會舉行最繁複的儀式。使者在官員偕同下親吻蘇丹袍服下襬邊緣,在儀式舉行時,御座會加上華美的裝飾。
現時在覲見廳內的御座上有華蓋,是穆罕默德三世下令制製造的。御座上的瓷漆天花鑲上一些葉形珠寶,並有象徵權力的搏鬥巨龍和傳說中的鳥類西牟鳥。御座面料由多塊提花錦緞合成,並鑲有紅寶石、綠寶石及珍珠。
覲見廳的天花漆上青藍色,以金色的星辰點綴,牆身的磚塊都是藍、白或青色的,並且配有珍貴的地毯及枕頭,這可令到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不忘對蘇丹的權力感到敬畏。1723年,艾哈邁德三世修建覲見廳,1856年遭到大火破壞,及後重建至今日的面貌。今日所看見的覲見廳內部和昔日有很大的差別。
覲見廳的主入口 ~~ 覲見廳的兩道前門與走廊相連,另有一個後門。前門是讓官員和使者出入的,後門是蘇丹專用的。前門的刻文包括蘇丹字押,內容大體是讚美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註記日期為1856年。門頂上刻劃了太斯米(伊斯蘭教義,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也註有刻劃的年份-1723年,即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門兩面的鑲板在後期的修繕工程裡加上。
蘇萊曼一世在近門處加建了一個小水泉,不但用於清洗,其水聲能阻止其他人聽到秘密會議的談話。波斯的詩詞提到蘇丹是「寬大、正義及仁善的泉源」,故水泉又可象徵蘇丹。
使節送贈的禮物都放在兩道前門之間,左方的皮什凱什門(皮什凱什意思是「贈給優越者的禮物」)上在1810年刻有銘文。
仔細看看這5根柱子材質都不一樣喔。
征服者亭樓 ~~ 征服者亭樓及其拱廊日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時建造的其中一個亭樓,也是宮裡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建於1460年左右,即動工興建托普卡匹皇宮的時候。征服者之亭用作儲存工藝作品,也收藏帝國寶物。
征服者亭樓最初有三個房間:一個可俯瞰馬摩拉海的露臺、一個地下室及相連的哈曼,即土耳其浴室。征服者亭樓共有兩層,建在懸崖頂部,可在征服者亭樓的門前以極佳的角色觀賞馬摩拉海及博斯魯斯海峽。下層有多個服務間,上層有四間套房,一條大走廊,當中有兩道拱門,其中兩間套房是圓頂的,樓閣甚高。所有房間都可透過那歷史價值極高的拱門看到第三庭院。對著花園那邊的柱廊都以高大的門連接四個房間。塞利姆一世執政時,他將來自埃及的寶物儲存在這裡,在此前,即穆罕默德二世及巴耶塞特二世統治時,征服者亭樓內的那些房間,曾經是宮內最舒適的房間。在開挖地下室的時候發現了拜占庭的一間洗禮所。
征服者亭樓後方的白色建物不知道是何時的產物,只見門窗緊閉,不過不妨礙遊客們欣賞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興致。
站在歐洲看向亞洲,2大洲的距離好近喔。
右下方的冰淇淋是一絕,排隊的人太多,下次有來的人可以試試。
整個舊皇宮之旅有許多地可參觀,導遊領隊的說明感覺根本就是在上歷史課,感恩喔~~還好有維基百科可查閱。
201808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