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已經到了尾聲了,可是還很興奮中,來到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意外發現2位盛裝的男士,是貴族嗎。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第一天到的時候就在外面拍過了,大概是為了行程順暢度所以當時沒進去參觀,反而是安排在最後一天。
聖索菲亞大教堂(希臘語:Ἁγία Σοφία;拉丁語: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語:Ayasofya)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索菲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
光這個大門就很氣派了。
索菲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穌。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Σοφία)」。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帝國大門馬賽克位於帝國大門上的鼓室,帝國大門是帝王進出教堂專用的大門。根據分析顯示,帝國大門馬賽克是九世紀晚期至十世紀早期的作品。鑲嵌畫上顯示的光環是代表利奧六世]向基督聖像躬身,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飾有珠寶的寶座上祝頌,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籍。書上寫道:「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約翰 20:19;20;26;8;12)在基督的兩肩處各有一個圓雕:左方是握有權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聖母瑪利亞。這些鑲嵌畫表達了基督將永恆的力量賜予拜占庭皇帝。
連大門一共有9個門。
大門一旁的地面已經凹陷了,這是衛兵長期在此站哨的成果。
一進來正廳就看到超大的鷹架擋住一大塊位置,聽說在2010以前是連整個大穹頂都被擋到一半。
向後堂看去可以看見米哈拉布、敏拜爾以及圓牌、鑲嵌畫。
敏拜爾(阿拉伯語:منبر,意思為台階)是伊斯蘭教在清真寺中使用的一種宗教設施,多為木質且裝飾豪華。通常由宗教首領在敏拜爾上向信徒們講解古蘭經中的內容。
「米哈拉布」一詞最初並沒有宗教含義,只是指建築內的一間特殊的房間,例如一座宮殿內寶座所在的房間。《造物主的恩賜》一書(第458頁)權威地提出「米哈拉布」是「諸王的至尊所在」和「所有地點中最大、最前、最尊者」。《伊斯蘭教清真寺》一書(第213頁)除了引用阿拉伯文獻以外,還引用德國學者特奧多爾·內爾德克和其他學者的觀點,認為「米哈拉布」最初指的就是寶座所在的房間。
在教堂中可以看到數個高掛的阿拉伯書法圓盤,這些是伊斯蘭書法家的作品,直徑7.5公尺,分別寫著阿拉Allah、穆罕默德Muhammed、阿里Ali、奧斯曼Osman、奧瑪爾Omer、哈桑Hasan、埃部·貝克Ebu Bekir 的阿拉伯語,也是現存最巨大的伊斯蘭書法作品。
建築師們採用了希羅的理論,在廣大的空間之上建造巨大的圓頂。大圓頂直徑31公尺,高55公尺,由傘骨般的40根肋柱以及下方的小半圓支撐,圓頂的最下方圍了整圈窗戶,減少重量增加採光,彷彿圓頂漂浮在空中,在經過多次維修後,圓頂不是正圓而略呈橢圓狀,即便如此也絲毫不減其壯觀,一般人很難一下就看得出來。
聖索菲亞的穹頂是三角穹窿,採用先進的帆拱建築工法 Pendentive,圓頂下方是由柱子組成的平面帆拱,巧妙的將支撐典藏在壁面中,此種技法有助穩定圓頂及牆壁的拱形結構,後來也成為拜占庭建築的重要表徵。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石柱,鑲有金屬環
從大廳觀測皇后包廂,其下為帝國大門
當初沒有哪麼多的測量設備還可以蓋出這麼壯觀的建築物,就是有賴這個十字基準點。
在大門兩側的廊柱旁可看到兩隻大理石淨潔甕,在更靠左的位置還可看見一根名為「冒汗柱 Weeping column」的神奇廊柱,早在拜占庭時期,相傳查士丁尼一世因為頭痛靠在柱子上休息,結果就痊癒了,人們就對這根廊柱表面所聚集的潮濕水份驚奇不已,治病說後來演變成好運說,大拇指伸進凹槽內、四根手指頭轉360度會帶來好運,如果能摸到剛好滲出的水氣願望就會實現哦。
不過~~到底是轉圈圈還是轉手指,難度超高的。
皇后包廂向外觀測處
沿著迴廊繼續往南走則可看到大理石門,這是專供供教會會議的參與者進出會議廳使用的大門
三聖像馬賽克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來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教的統治,回歸正教信仰[94]。這是第三幅位於上層帝王樓座的鑲嵌畫。三聖像馬賽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廣認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最精良的鑲嵌畫。該鑲嵌畫的風格與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義大利畫家近似,如杜喬(Duccio)。鑲嵌畫上聖母瑪利亞及聖若翰洗者的面部輪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們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後的審判憐憫人類。鑲嵌畫下半部已嚴重敗壞,大概是因為鄰近窗戶,受到雨水沖刷。該鑲嵌畫被視為拜占庭圖畫藝術復興的起始
原圖可能是這樣,歷史可追朔到13世紀。
聖索菲亞大教堂裡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的墓碑,他在1204年領軍劫掠君士坦丁堡。
忘記右手邊角落這一位的名稱。
女皇佐伊馬賽克
在南樓座東側牆壁上的女皇佐伊馬賽克出自11世紀[90]。鑲嵌畫上的基督聖像身穿深藍色長袍(拜占庭藝術的習慣),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聖經,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IC」及「XC」,意指「耶穌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穌的左右側。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徵著他在教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卷軸,象徵著她作出的奉獻。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91]。他們原來的頭部已被刮去,現時那三個是後來替換上的。早期版本的鑲嵌畫可能顯示佐伊女皇的丈夫羅曼努斯三世(Romanus III)或她的養子米海爾四世(Michael IV)。另有一說法認為這幅鑲嵌畫原本是描繪著更早期的皇帝及女皇,後來被換上這個版本
西南大門馬賽克位於西南大門的鼓室,來自944年,它在1849年福薩蒂負責復修工作時被發現。鑲嵌畫上的聖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腳安放在以珍貴小石修飾的台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聖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聖母右方,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聖母。聖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離開前記得喔,領隊說這是必拍的一幅畫。
2018082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