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花蓮除非時間不夠,不然大部分都會來砂卡礑步道走走,主要是這邊環境還算保護得還不錯。砂卡礑步道入口位於砂卡礑隧道西洞口外,從入口循著迴旋梯直下即可到達步道起點。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是日治末期所建,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1940年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步道起點設有解說牌,對砂卡礑步道有全面性的介紹。我發現有一個網站將砂卡礑步道分成九站如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站 步道起點
第二站 白肉榕
第三站 蕨類石壁
第四站 油桐花廊
第五站 大褶皺
第六站 斯維奇
第七站 大水管
第八站 攔砂壩
第九站 三間屋
很多路段都必些低著頭才能前進。
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距步道入口約1.5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三間屋」,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觀景平台,供小憩賞景。
這裡有一夫當關的險峻。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
砂卡礑步道的生態環境不錯,清澈的溪水及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動物們良好的棲息環境,魚、蝦、蟹、水生昆蟲及蛙類是溪中的主角,溪床上則常見到鉛色水鶇、紫嘯鶇、河烏等溪流鳥類流連覓食;步道上可見昆蟲、蝶類、蛇類、山鳥…,偶而還可見到台灣獼猴等哺乳動物,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砂卡礑步道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皆屬於變質岩,不知道是不是質地太堅硬了,所以步道高度開闢的都不高。
從砂卡礑橋往下俯瞰,清澈的砂卡礑溪緩緩注入立霧溪中。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且水中含沙量少,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可觀察到匯流口附近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溪石,這也是因為岩石崩落後尚未能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保留原有的大塊巨石的形貌。
原住民的野菜~山蘇。
來到1.5公里處的<五間屋>可以稍作休息,至此約花費35分鐘。
這裡有一些原住民的攤位可以參觀。
還有馬告香腸可以吃喔。
還有體力的人可以繼續往<大水管>前進,約5-6分鐘可以到達。
大水管附近就較為平坦,有幾處可以戲水。
背後就是<大水管>了。
水質清澈見底。
在這可以免費享受類溫泉魚的服務,這些魚都不怕生,主動幫大家清角質。
大水管位在1.9公里處。
大水管下方的深潭顏色更藍了。
休息夠了,就折返回去,沿途繼續補拍一些漏網美景。
我們只走到<大水管>這邊,沿途加上休息和戲水,整個行程約花費2.5小時,大家參考看看吧。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291號(太魯閣遊客中心)
2020.09.01
留言列表